作者: 蘇成華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0-09-11 09:34
初秋時節(jié),本該生長在熱帶、亞熱帶的火龍果,在巨野縣太平鎮(zhèn)的農業(yè)產業(yè)園里卻長勢喜人。正在修剪火龍果苗的吳勇告訴記者:“火龍果耐旱、耐高溫、喜光,這短時間的‘秋老虎’天氣,很適合火龍果的生長?!眳怯率巧綎|勇冠農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總經理,也是這片農業(yè)產業(yè)園的經營者。
吳勇指著碩果累累的葡萄、蔬菜大棚里嫩綠的黃瓜、西紅柿說:“這些都是山東省科技廳‘第一書記’工作組留下的‘科技碩果’,別看現在是一派豐收景象,前幾年這里還是‘靠天吃飯’的鹽堿地?!?/p>
為了利用好這塊鹽堿地,當地群眾嘗試過種糧食,也嘗試過種菜,但總是收得不如種得多。
2016年,省科技廳“第一書記”工作組派駐到這里后,把5個幫包村150萬元扶貧資金集中起來,建了一個占地100畝的現代農業(yè)科技園區(qū),讓壽光的種苗公司來管理,請貧困戶種菜,收益分紅再拿出來扶貧,初步形成了現在的農業(yè)產業(yè)園。
剛開始建設產業(yè)園的時候,不少群眾心里也打鼓存疑:“鹽堿地上種菜,能鼓搗出什么東西?”很快,群眾的疑惑就變成了現實:西紅柿跟乒乓球一樣大,黃瓜也歪歪扭扭像泥鰍。
這時候,多年不經農事,一直做木材生意的吳勇在一次產業(yè)對接會上認識了當時的省科技廳駐村“第一書記”。在多次對接考察之后,吳勇終于下定決心:轉行,接手農業(yè)園干農業(yè)。
省科技廳“第一書記”和縣里科技局給聯系了對接的專家,這些人成了吳勇的科技“軍師”。不懂就虛心請教,認真學習。專家說鹽堿地適合種西紅柿,因為西紅柿抗鹽堿,吳勇就種西紅柿;專家說菜苗定制、栽培、生長和管理等技術問題都要“定制化”,吳勇就照著做;專家說調劑鹽堿化要多措并舉,添加土壤調理劑、土地修整等方法綜合施策……
在科技“軍師”的指導下,第一年,吳勇的蔬菜大棚就獲得了豐收。在獲得成功的同時,吳勇也學到了一身“科技本領”。
嘗到了科技的甜頭,吳勇的測土配肥“云農場電商”也開了起來,科技創(chuàng)業(yè)、扶貧就業(yè)、技術推廣,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第一次見識到了什么是“農業(yè)產業(yè)孵化器”。圍著科技園,2000畝土地全部流轉,吸引了更多像吳勇一樣的“新農人”開始了新的創(chuàng)業(yè)。
為了讓更多的鄉(xiāng)親們嘗到科技種田的甜頭,巨野縣科技局扶持當地的農企大戶,通過在各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尤其是貧困鄉(xiāng)鎮(zhèn)就近設置“農科驛站”,邀請專家和梳理出的科技指導人員前來講課,通過大戶帶動來解決農民技術力量不足、銷售能力缺乏的痛點。
太平鎮(zhèn)河王村的王自鎖是一位頗有威望的種田大戶,在收到縣科技局“農科驛站”的邀請后,欣然前往。在“農科驛站”王自鎖學到了解決大棚芹菜“爛根”問題。
王自鎖說,打那以后,自己就成了“農科驛站”的“常駐學生”,幾乎每次開課都來聽。隨著學習知識的積累,地種得也越來越好了。
2019年,為了鞏固提升科技指導人員全覆蓋效果,巨野縣在省科技廳網站完成省科技特派員注冊登記81人,這其中有大專院校、科研院所26人,事業(yè)單位23人,涉農企業(yè)9人,合作社16人,家庭農場7人。這其中,就有王自鎖。
通訊員 謝新華 記者 蘇成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