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張廣懷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1-06-08 09:40
1940年底,湖西抗日根據地,湖西專署決定創(chuàng)建一所抗大式的湖西抗日中學,并于1941年3月12日在單縣石破樓村舉行了開學典禮。從1941年到1949年解放戰(zhàn)爭勝利,湖西抗日中學共招收八屆學生,為湖西乃至全國培養(yǎng)了近千名德才兼?zhèn)涞恼?、經濟和軍事方面的?yōu)秀干部,為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和解放后的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強大的教師隊伍
湖西專署對抗日中學十分重視,為學校配備了強大的校領導和教師隊伍。
湖西專署專員李貞乾兼任校長。李貞乾犧牲后,專署文教科長楊經元擔任校長,并兼任數學課教師。他曾任濟寧聯(lián)立鄉(xiāng)師校長,以深厚的學業(yè)功底和獨樹一幟的教學藝術被稱為“楊代數”。冀魯豫專署第三副專員劉專齋擔任副校長,他是蘇北地區(qū)有名的教育家,并教授語文課。八路軍五縣大隊政治處主任朱煜如,是位身經百戰(zhàn)的老英雄,其擔任副校長兼教政治課。北大畢業(yè),曾參加“一二九”愛國運動,來湖西任蘇魯豫邊區(qū)黨委秘書長的趙勉僅任副校長兼教政治課。陜北公學畢業(yè),隨八路軍主力部隊到湖西工作的郭懷信擔任教導主任。還有北大畢業(yè)的聶卜吾,曾和鄧恩銘一起坐過監(jiān)獄,和劉少奇一起在滿洲省委工作,在湖西中學擔任歷史課。
這強大的校領導和教師隊伍為辦好湖西中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簡陋的辦學條件
湖西抗日中學成立于抗日戰(zhàn)爭的最艱難時期,湖西抗日根據地又處在日本侵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,抗日中學的辦學條件是極其艱苦的。
沒有教室,一年四季在野外上課;沒有宿舍,寄宿在老百姓家里;沒有課本,老師自己編;居無定所,背包當板凳,膝蓋當書桌。
一位老人在回憶中這樣寫道:“在村子的廣場上課,同學們席地而坐,幾十雙眼睛看前方用一扇門架起來的黑板,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,并隨時記著筆記。有趣的是,我們的課桌就是自己的膝蓋,筆記本和講義都放在膝蓋上。白天不下雨,課堂就設在樹蔭下,冬天就設在能擋風的地方?!?/p>
由于湖西抗日根據地處在日本侵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,生產遭到極大破壞,生活極其艱苦,吃糠咽菜是常事。而且到了青黃不接季節(jié),就連糠菜也難維持。但大家咬緊牙關,堅信困難一定能過去,勝利一定會到來。師生們就這樣靠著堅定的意志和革命信仰,堅持上課,堅持學習。
艱難的授課環(huán)境
由于湖西抗日根據地處在日本侵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,不時會遭到“清剿”,湖西抗日中學的辦學環(huán)境是極其殘酷的。日軍一“清剿”,在野外上課也就不能堅持了,只能跳出包圍,堅持游擊上課。
一位叫李儉的老人回憶說:夜里行軍,不敢走大路,摸黑走小路,不能有聲響,不能有亮光,不能掉隊,還要背著書包、背包、米袋、槍支子彈。前半夜還好,后半夜睏得眼皮都睜不開,都是半睡半醒地跟著走。一次夜里行軍,下起瓢潑大雨,一些小同學和女同學體力不支,一次次滑倒在水里,爬起來再繼續(xù)走,老師和高年級的同學就接過小同學和女同學的背包,大家相互扶持著前行。
面對敵人的鐵壁合圍,有時這樣的游擊式學習也難維持,學校被迫采取分散式教學。學校分散在三個縣,相隔30多公里,學生吃住在老百姓家,老師巡回到各村上課,路上要穿過敵人的碉堡和封鎖溝,時時都有生命危險。
1944年2月,敵情越來越緊張,為縮小目標,又采取了化整為零,讓學生分住在老百姓家里,在老百姓的掩護下進行自學。
1947年6月,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攻山東,學校無法在當地立足,湖西抗日中學也隨著專署機關北撤,三次北渡黃河,冬季時學生手拉手徒步過黃河。就在這樣極其殘酷的環(huán)境中,學??朔磺欣щy,堅持了下來。
特殊的辦學模式
湖西抗日中學為了適應當時的抗日環(huán)境,采取了特殊的辦學模式,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學生在課堂上是學生,課下就是戰(zhàn)士,就是工作隊員。他們一邊學習,一邊打仗,一邊學理論,一邊參加社會實踐,取得了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雙豐收。
1943年,湖西抗日中學隨專署機關游擊到巨野時,突然接到上級命令,要求師生參加當地麥收工作,地點是日偽據點南魯的敵占區(qū)。那時在敵占區(qū)搞麥收,就是在跟敵人搶麥收,經常與敵人遭遇,常常是一邊打仗,一邊收麥,緊張而又危險。湖西抗日中學歷經半個月與敵人周旋,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。
第二次是到達金鄉(xiāng)縣時,上級抽調湖西抗日中學部分年齡大的同學參加嘉祥縣麥收。學校讓魏以倫同學帶領50余位同學,連夜趕到嘉祥。由于戰(zhàn)線拉得太長,遭到敵人騎兵突然襲擊,因寡不敵眾,朱增榮、李敬峰兩位同學在戰(zhàn)斗中壯烈犧牲。同學們化悲痛為力量,繼續(xù)頑強戰(zhàn)斗,直到完成任務。
這樣的特殊辦學模式,培養(yǎng)出了特殊的人才,湖西抗日中學的學生一畢業(yè),就很快適應工作,成為各行各業(yè)的骨干力量。
張廣懷